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至關重要,。如何做實學校科學教育?如何做寬校外科學教育資源,?怎樣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科學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各地各校作出探索,。
課程以探究為重點,,激發(fā)學生好奇心
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課程,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教案,、學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這是科學教育的第一步,。
“除了常規(guī)的科學課程,,學校還建造了創(chuàng)客實驗室,設置輪式機器人,、無人機等教學項目,。開展課后服務,涉及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綜合知識學習與探索,?!痹撔PiL熊俊民介紹,學生通過場景式,、體驗式項目學習,,收獲了許多頗具創(chuàng)意的科技作品。
在實踐中體會科學之美,、在教學中培養(yǎng)科學精神,,重在實踐、激發(fā)興趣是科學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當下,,各地各校不斷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覺獲取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增強自信自立,、厚植家國情懷。
重慶市合川區(qū)南濱路小學建設科學實驗教室,、科創(chuàng)中心,、科普主題展廳,,組織機器人、科幻畫,、3D打印,、模型制作等興趣小組,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科技的魅力,;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qū)在校園開辟種植區(qū),、飼養(yǎng)園、氣象站等園地,,安裝物聯(lián)網設備,,學生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生長、了解動物習性,、觀測氣象氣候……
“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就要為他們提供更多手腦并用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活動的機會?!鄙虾,?萍拣^館長倪閩景表示,目前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提升還面臨一些瓶頸,,比如物理,、化學等科學課程重解題、輕解決,,課外科普活動缺乏對科學方法,、技能和科學精神的培育等。接下來,,要持續(xù)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突出綜合性實踐性,增強實驗環(huán)節(jié),,強化以探究為重點的科學教學。
強化學科橫向聯(lián)系,,開展項目式教學
不久前,,湖南省長沙市長郡芙蓉中學學生楚銘濤收到了來自法國的獲獎證書——巴黎國際發(fā)明展銀獎?!拔依梅律B爪原理和杠桿原理,,發(fā)明了一款抓握電纜裝置的‘鞋套’,方便工人在傾斜的電纜上行走,,提高工作效率,。”談及獲獎作品,,楚銘濤十分感激指導老師陳水章給予的幫助,。
“抓握電纜時的摩擦力還能更大嗎,?腳底與電纜形成的角度不同,‘鞋套’可以隨之改變抓握方向嗎,?”為了讓作品更加完善,,陳水章老師提出了新問題,楚銘濤順著新思路,,著手研制“鞋套2.0版本”,。陳水章老師談道,科學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項目研究時,,要有與學生同步學習的意識,。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化了科學課程在動手實踐,、實驗探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等方面的要求,,強調項目式教學、跨學科綜合實踐能力等育人理念,,對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科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要能靈活運用科學方法,掌握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精神,,要有活躍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技活動的組織能力。
“學校采取‘提升自我+巧借外力’的方式,,促進科學教師隊伍發(fā)展,。”長郡芙蓉中學校長夏琴介紹,,一方面,,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與專業(yè)學習,并以中小學科技創(chuàng)新名師工作室為平臺,,建立起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優(yōu)秀科技輔導員隊伍,;另一方面,建立外聘專家工作站,,成立了“院士輔導站”,,聘請院士為科學導師,實現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對教師的常態(tài)化指導與培訓,。
“科學教育和學科教學緊密相關,建議針對學科教師進行科學教育培訓,?!鼻迦A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科學實驗室執(zhí)行主任宋少衛(wèi)表示,,不妨從源頭上加強科學教師供給,建強一批培養(yǎng)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范類專業(yè),,優(yōu)化科學教育等相關專業(yè)師范生培養(yǎng)方案,,強化學科橫向聯(lián)系,強化教育實踐,,鼓勵學生輔修其他理工科專業(yè)或核心課程模塊,,著重提升師范生項目式教學、跨學科教學等實踐能力,。
近年來,,我國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教育部發(fā)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小學專任科學教師總量比2012年增長了35.3%,,初高中理科類教師穩(wěn)中有增。同時,,通過實施“國培計劃”“暑期科學教師培訓計劃”等重點項目,,科學教師的崗位認同、前沿意識,、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整合校內外資源,用好社會大課堂
在陜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學的操場上,,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實驗正在上演,。液氮遇溫水快速汽化,體積迅速增大,,只聽“砰”的一聲,,一朵“氮氣云團”緩緩升起。場下的學生們睜大眼睛,,感到十分驚喜,。
接下來,“氦氣變聲”“掌上火焰”等有趣的小實驗,,引發(fā)陣陣掌聲,。同學們興致高昂,都想探究科學的神奇,。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興趣,做到學思結合,、寓教于樂,,學校積極拓展科學實踐活動。一方面‘請進來’,,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科技節(jié),、科普大篷車等活動;另一方面‘走出去’,,組織學生前往科學教育場所,,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痹撔8毙iL蘆焰介紹。
前段時間,,學校組織六年級學生走進西安閻良雛鷹展翅航空文化科普研學基地,,切身體驗航空科技的魅力?!敖嚯x觀察不同類型的飛機,、制作飛機航模,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我們大開眼界,?!绷昙墝W生韓明希說,“我最喜歡的是VR(虛擬現實)體驗,。戴上眼鏡以后,,我仿佛成了一名機長,操作著復雜的儀表盤,,翱翔天空,。”
用好社會大課堂,,動員相關單位,,共同服務科學實踐教育,是科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近年來,,我國持續(xù)加強各類優(yōu)質校外場館建設,同時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yè)單位等也紛紛建立各類科學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極大豐富了校外科學教育資源,。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408座實體科技館,、612套流動科技館,、1251輛科普大篷車、1112所農村中學科技館和中國數字科技館,。
“校外科學教育資源不斷拓寬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源分布散亂,、質量良莠不齊、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苯逃坑嘘P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要繼續(xù)加強場館,、基地,、營地、園區(qū),、生產線等資源的建設與開放,,為校外教育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強化供需雙方對接,,讓參與方式變“短期”為“常態(tài)”,,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學校的“雙向奔赴”。
如今,,更多科技教育資源正在匯聚,。打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課后服務”區(qū)域的科普教育專欄,,學生可以漫游各地科技館,;教育部聯(lián)合中科院開展的“院士專家科普教育公開課”,為師生提供優(yōu)質的科普教育資源……整合校內外資源,,精準對接學生需求,,科學教育的新動能、新優(yōu)勢不斷涌現,,在更多孩子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