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陽宮位于山西太原五一廣場西北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喧囂鬧市中,,這座古老道觀鬧中取靜,,殿院深深,,自帶些許神秘色彩,,總吸引著眾多路人的好奇目光,。這個五進院落里,,珍貴文物眾多,尤以全國唯一的九宮八卦院建筑,、武則天稱帝時期的涅槃變相碑和唐代常陽天尊像這“純陽三絕”著稱,。
一絕:涅槃變相碑
太原純陽宮始建于宋末元初,明代萬歷年間重修和改建,原是供奉唐代著名道士呂洞賓的祠廟,,因呂洞賓道號“純陽子”,,故稱純陽宮。太原純陽宮是山西三大純陽宮的“中宮”,,“南宮”是運城芮城縣永樂宮,,“北宮”是大同純陽宮。
純陽宮占地萬余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遺構(gòu),,共五進院落,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道德之門,、獻殿,、呂祖殿、九窯十八洞,、玉皇閣,。純陽宮將道觀建筑藝術(shù)和園林藝術(shù)巧妙結(jié)合,布局緊湊,,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長廊水榭曲徑通幽。
一進院是新中國成立后利用原宮門外空地建成的,。院中央矗立一座造型優(yōu)雅,、結(jié)構(gòu)巧妙的四柱三樓木牌坊,牌坊前后兩匾“呂天仙祠”和“蓬萊仙境”,,道出了這里的內(nèi)涵和景致,。一進院東側(cè)是太湖石堆砌的石山,沿小道拾級而上,,山頂可見玄通弘教披云真人石棺和明代關(guān)公銅像,。西側(cè)墻邊碑廊,嵌有古碑二十余通,,漢唐時期石佛,、石獸、石經(jīng)林立,。其中,,涅槃變相碑是山西省臨猗縣大云寺的遺物,雕刻于武周天授二年(691年),。
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中,涅槃變相碑就是其中之一,。涅槃變相碑雕有佛祖涅槃前后情景和佛傳故事,,雕刻技法頗具大唐圓潤華麗之風(fēng),,歷經(jīng)1300多年風(fēng)霜,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殊為難得,。它也是文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二絕:九宮八卦院
穿過“道德之門”進入第二院,,門兩側(cè)有明代著名道人孫一元撰書的石刻楹聯(lián),。二進院門背墻上方刻有“蓬壺佳瑞”九疊篆文。二進院內(nèi),,古木參天,,枝繁葉茂,這里的藤纏樹景觀獨特,,紫藤開花時,,十分驚艷。
繞過二進院的彌勒坐像,,就來到了三進院,。院中央的純陽宮呂祖殿,建于明代,,為宮內(nèi)主殿,。這座造型質(zhì)樸剛勁中透著玲瓏嬌巧的建筑,規(guī)制極高,,是現(xiàn)存明代建筑中的珍品,。
第四進院的門是“虛無洞”,磚券拱門正上方刻有“虛無洞”,,其上有“別有洞天”四字,,洞上樓檐下懸“瀛洲妙境”匾額。純陽宮內(nèi)的殿堂總計七十余間,,建筑最精華的部分當屬第四進院的九宮八卦院,。
整個院落平面布局呈方形,抹角八面,,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間一個“方形三間兩層亭”形成“九宮建制”,。在院落八面均有磚券窯洞,,俗稱“九窯十八洞”,體現(xiàn)了道家對“洞天”“福地”的追求,。因“仙人好樓居”,,道家建筑多樓閣,“九窯十八洞”上層為木構(gòu)建筑,,建有四樓和四座扇形角亭,,樓亭之間以圍廊相通。四進院中二層回廊亭內(nèi),,一層供有明代銅質(zhì)鎏金毗盧佛像,,二層供有明代真武大帝銅像。
三絕:常陽天尊像
經(jīng)“靈寶洞”入五進院,,靈寶洞中陳列的漢代石刻畫像,,表現(xiàn)了先人農(nóng)耕和戰(zhàn)爭場景,是上佳的石畫精品,。
五進院正面為集洞,、樓、閣于一體的建筑,,東西兩側(cè)是木構(gòu)二層樓,。樓下潛真洞內(nèi)供奉有“純陽三絕”之一的常陽天尊像。相傳“常陽天尊”是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開創(chuàng)者老子,,傳說中又稱“太上老君”。因唐代皇室姓李,,故追認老子李耳為先祖,,興建道教宮觀,塑道教造像,,唐朝時道教極為興盛,。
常陽天尊像雕造于唐開元七年(719年),通高2.56米,,像高2.2米,,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分組成,。石像以漢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guī)r制成,。天尊頭戴蓮花形冠,,面相豐頤,細目微瞇,,長髯垂胸,,神態(tài)安詳,,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風(fēng)格。天尊右手執(zhí)扇和拂塵,,左手憑幾而放,。身著寬大道袍,盤坐于長方形石座之上,。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銘和序共計二十二行,,兩側(cè)及背面線刻弟子道士像和供養(yǎng)人姓氏,四周線刻蓮花,、忍冬,、仙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