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紅色遺址遺跡缺少保護,,有的無名烈士陵園墓地遭到破壞,紅色史跡有湮沒無聞之危險,,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應該說,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這些年受到各地高度重視,,南京,、上海等地出臺了專門法規(guī),為保護紅色資源提供法律依據,、奠定法治保障,。不過,與我國紅色資源體量之龐大,、分布之廣泛,、種類之多樣相比,目前保護利用的理念和手段都還存在改進空間,。
紅色是革命的象征,、奮進的顏色,也是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底色,。紅色資源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見證了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物化形態(tài)。一處處紅色遺址遺跡,,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好載體,,也是人們了解紅色歷史的教科書。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紙上閱讀革命故事與到實地考察史跡遺存,獲得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從書本報刊,、銀幕銀屏上了解英雄事跡,與駐足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心靈所受震撼也迥然相異,。正所謂,我們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出發(fā)的地方,。紅色遺址遺跡記錄的正是先烈先賢一次次出發(fā)的足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括紅色遺址遺跡在內的紅色資源,,是當代中國精神文化版圖的一塊高地。感到迷茫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里汲取歷史智慧,;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這里獲得精神支持,。建設好利用好這塊高地,,事關民族精神培育弘揚,事關理想信念的傳承賡續(xù),,事關社會發(fā)展動力的充沛飽滿,。
保護利用紅色資源,是一項未來工程,、系統(tǒng)工程,,同時也是個“技術活兒”。尤其是在各種新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紅色資源既需要原樣化保護,,更需要多樣化利用。一方面,,應運用科技手段,,幫助紅色資源更好地“走路”。有的紅色資源因地處大城市,、屬于重大事件發(fā)生地,、納入紅色景區(qū)景點集群等,具有“地利”之優(yōu)勢,,便于人們前往參觀,。有的紅色資源則相對偏遠、交通不便,,或只在地方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面臨著“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的尷尬。而虛擬技術就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通過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既可以提高紅色資源管理和研究水平,也可以使其擺脫地域,、環(huán)境的限制,,走上“云”端,,走入電腦、手機,,讓人們可以借助大屏小屏,,隨時隨地參觀紅色遺址遺跡,聽到歷史故事,,看到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則是運用科技手段幫助紅色資源“說話”,。紅色遺址遺跡特有的崇高感和滄桑感本就具有令人感動,、啟人思考的力量。如果再運用現(xiàn)代媒介技術對其加以“包裝”,,設置虛擬場景,、呈現(xiàn)原聲原影等,就更能拓展參觀者的體驗,、參與紅色文化的渠道,,使紅色資源所蘊藏的精神內涵得到更充分展現(xiàn)和傳遞。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以科技創(chuàng)新賦能紅色資源,,讓紅色精神搭乘科技發(fā)展的快車,正當其時,,也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