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紅色遺址遺跡缺少保護,,有的無名烈士陵園墓地遭到破壞,紅色史跡有湮沒無聞之危險,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應該說,,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這些年受到各地高度重視,南京,、上海等地出臺了專門法規(guī),,為保護紅色資源提供法律依據(jù),、奠定法治保障,。不過,,與我國紅色資源體量之龐大、分布之廣泛,、種類之多樣相比,,目前保護利用的理念和手段都還存在改進空間,。
紅色是革命的象征、奮進的顏色,,也是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底色,。紅色資源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見證了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物化形態(tài)。一處處紅色遺址遺跡,,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好載體,,也是人們了解紅色歷史的教科書,。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在紙上閱讀革命故事與到實地考察史跡遺存,,獲得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從書本報刊、銀幕銀屏上了解英雄事跡,,與駐足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心靈所受震撼也迥然相異,。正所謂,,我們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出發(fā)的地方,。紅色遺址遺跡記錄的正是先烈先賢一次次出發(fā)的足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括紅色遺址遺跡在內(nèi)的紅色資源,,是當代中國精神文化版圖的一塊高地,。感到迷茫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里汲取歷史智慧;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這里獲得精神支持,。建設好利用好這塊高地,事關民族精神培育弘揚,,事關理想信念的傳承賡續(xù),,事關社會發(fā)展動力的充沛飽滿。
保護利用紅色資源,,是一項未來工程,、系統(tǒng)工程,同時也是個“技術(shù)活兒”,。尤其是在各種新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紅色資源既需要原樣化保護,更需要多樣化利用,。一方面,,應運用科技手段,幫助紅色資源更好地“走路”,。有的紅色資源因地處大城市,、屬于重大事件發(fā)生地、納入紅色景區(qū)景點集群等,,具有“地利”之優(yōu)勢,,便于人們前往參觀。有的紅色資源則相對偏遠,、交通不便,,或只在地方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面臨著“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的尷尬,。而虛擬技術(shù)就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通過推動紅色資源數(shù)字化,既可以提高紅色資源管理和研究水平,,也可以使其擺脫地域,、環(huán)境的限制,走上“云”端,,走入電腦,、手機,讓人們可以借助大屏小屏,,隨時隨地參觀紅色遺址遺跡,,聽到歷史故事,看到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則是運用科技手段幫助紅色資源“說話”,。紅色遺址遺跡特有的崇高感和滄桑感本就具有令人感動、啟人思考的力量,。如果再運用現(xiàn)代媒介技術(shù)對其加以“包裝”,,設置虛擬場景、呈現(xiàn)原聲原影等,,就更能拓展參觀者的體驗,、參與紅色文化的渠道,使紅色資源所蘊藏的精神內(nèi)涵得到更充分展現(xiàn)和傳遞,。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以科技創(chuàng)新賦能紅色資源,讓紅色精神搭乘科技發(fā)展的快車,,正當其時,,也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