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40,,大同市前進街1號,伴隨著上班的人流,,中車大同公司研究院技術總監(jiān)張志和走進研發(fā)大樓,,不時有人和他打招呼,還會有人湊上來聊起前一天的一些工作,。
5月10日,,記者看到中車大同公司一名員工為張志和寫的詞,“揮別中南,,正年少,,風華無限,。三十載,寄情機車,,格物專研,。不覺兩鬢白發(fā)染,唯將一顆匠心伴,。千萬漉,,厚積薄發(fā)處,鑄模范,。提高速,,過險彎,牽重載,,籌貢獻,。神州通阡陌,絲路璀璨,。技研精處近乎道,,藝琢微時可通天。圖破壁,,汗灑復興夢,,嘗夙愿?!?nbsp;
多年來,,在工作中與張志和同行的同事有很多。大家對他的印象都是:“張工嘴角總是微微含著笑”“精神倍兒足,!”等等,。那么,這樣一位令身邊所有人都贊嘆的工匠,,這30年中,,他是怎樣在機車情中寄予擔當的?
寄情機車扎根塞北
30年前,,張志和走出長沙鐵道學院(現為中南大學)的校門,,來到中車大同公司,作為機車制造隊伍里的“新兵”一路“闖天下”,。如今,,他是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享受2020年度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參與的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對于技術工作,張志和有著很樸素的理解,。他說,,“做技術工作肯定很枯燥,,日復一日面對的是繁雜的數據和技術資料,但是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好比蓋樓房,打好地基才能成就萬丈高樓,?!彪m然現在的張志和已是行業(yè)專家,但在1992年剛進工廠時,,他還是車間的一名技術員,,與自己設計機車的夢想距離很遙遠。他向車間里的老師傅請教,,老師傅指著前面的火車說:“我們就像這個火車上的零件,,但就是無數個零件牢牢組合在一起,才能有強大的牽引動力,。不要覺得你的工作沒有價值,,哪怕是有一顆螺絲不合格,都可能毀了這一輛火車,,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災難,。雖然咱們的工作內容單調重復,但是你自己內心的工作標準,、工作質量是可以越來越高的,。”
這一語點醒了張志和,,自己必須好好“打地基”,。接下來的日子,張志和找到了航向,,扎根技術第一線,,全面熟悉機械加工制造原理,、工裝設備工藝,。在幾次新產品的試制過程中,他更加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設計師,,必須有深厚的基本功底,。從此,車間里多了一位“學習狂人”,。他不僅時時捧著厚厚的,、快被翻爛的《設計手冊》,還成了車間里老師傅們的“小尾巴”,。那六年時間里,,張志和竭盡所能吸收老師傅們寶貴的實踐經驗,,老師傅們更是看到了這位年輕人身上有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兒,把自己畢生的工作心得傳遞給他,。
正是懷揣著機車夢,,張志和一點一滴地學習,一點一滴地吸收,、消化,,就像春日里深深扎根在塞北的種子,他扎根在“大同機車”,,不斷地汲取這片土地給予他的知識營養(yǎng),。終于,1998年,,張志和如愿成為中車大同公司技術中心的一名設計師,,先后作為HXD2型、HXD2B型,、八軸寬軌等多個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項目團隊的重要成員,。
壓薄難題打通壁壘
張志和最癡迷的,就是機車轉向架的研制,。轉向架是電力機車的關鍵部件,,如果將電力機車比喻為人,那么轉向架就相當于人的兩條腿,,腿部功能不健全,,人就走不穩(wěn)走不快,更跑不了,。
先進的轉向架設計就像一雙優(yōu)質“跑鞋”,,不僅能夠保證機車走行安全,還能讓機車從容實現“彎道超車”,,讓機車跑得既穩(wěn)又快,。“現在國內外技術提升很快,,我們要想跑得好,,就得比別人付出得更多?!睆堉竞驼f,。過去,我國的電力機車傳動系統重量較大,,極大制約著電力機車運行水平的提升,。帶著在轉向架設計領域幾十年的積累研究,張志和在2017年又投入到中國中車“輕量化200km/h客運機車轉向架研制”中,,并成功研制出轉向架新技術,,攻克了這一難題,。這背后,不易,,很難,。
一項技術提升,是對設計師各項能力的綜合考驗,。依靠單一的既有結構進行減重無法達到目標,,那么如何在技術上進行突破?從項目立項到整車產品下線,,短短一年時間,,行業(yè)內在等著他的答案。有支持,,也有質疑,。每次開會,張志和都被催問:“什么時候好,?”不善言辭的張志和別于往日的寡言,,站起來立下了軍令狀:“我們一定會實現突破,大膽創(chuàng)新,,研制出新一代的轉向架技術,!”一個個不眠夜,張志和的團隊在“論證方案,、確定數據,、模擬試驗”的循環(huán)中一次次掙扎、一次次賽跑,。最終,,“主動齒輪空心軸+撓性板聯軸器”的轉向架新技術方案落錘敲定,并在國內首次運用到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領域,。這雙新“跑鞋”讓電力機車攀升至新的高峰,,不僅讓機車整車重量減輕28%,還能夠滿足快速客運電力機車,、以及動力集中式牽引動車組,,讓業(yè)內瞠目。
攻堅克難,,少不了人心,。“越是創(chuàng)新,,越需要匯集眾智,增強合力,。外部施力,,內部開拓,,把難題壓成薄薄一層,才能打通壁壘,?!睆堉竞驼f。
內部發(fā)力實力攻堅
綠色低碳是時代能源發(fā)展主旋律,,環(huán)保節(jié)能的永磁直驅交流傳動電力機車是又一新的突破,,它的直驅輪對要滿足傳遞扭矩大、可靠性高和維護周期長的工作需求,,這再次給技術人員拋出了新的難題,。
從內部發(fā)力,張志和擰著一股干勁,、闖勁,、鉆勁,帶領技術團隊服務在試制現場,,從尺寸檢測,、數據分析計算、性能試驗分析等等,,全程跟進,,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最終在該項目中開發(fā)了用于輪對的撓性板聯軸器,,大幅降低制造和維護成本,,是國內首創(chuàng)。
張志和在科技攻關這一路上從未慢下來,。2019年,,他參與的相關科技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解決了重載鐵路中的列車運行安全,、軌道結構運用等重大工程難題,。在集團黨委統戰(zhàn)部的關心指導下,公司黨委為了更好地凝聚黨外智慧,,專項投入資金建設統戰(zhàn)陣地——“五彩團結小家”和以張志和命名的工作室,。張志和說:“這些陣地,很好地強化了我們科技統戰(zhàn)人士與生產骨干單位的技術孵化,,以及成果轉化的落地實施,。”在配備了會議,、培訓,、辦公等硬件設施的“五彩團結小家”里,張志和積極與科技人員連接,進行技術交流,、學習培訓等內容,,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張志和認為,,及時給自己“充電”才能挑起創(chuàng)新的擔子,。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分門別類陳列了各種各樣被翻得陳舊的書籍,,有前沿技術類,、黨政法治類、傳統文化類……或許,,這些就是他30年來的前進“寶典”,。
科學導報記者 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