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寶雞,有一位特殊的收藏愛好者,,他以雷鋒事跡為人生指南,弘揚雷鋒精神,,傳承雷鋒文化,,他就是中國移動寶雞分公司員工——周建華。
三十多年來,,周建華收藏的關(guān)于雷鋒的藏品有3000多件,,僅刊登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xué)習(xí)”題詞的報紙就有200多份。他說:“很多人認為收藏的意義在于升值,,于我卻不盡然,。我以為,收藏的意義在于傳承,?!?nbsp;
機緣巧合“擇一業(yè)”
周建華的收藏緣起于1989年,當時他參加工作不久,,在鳳翔縣郵電局柳林支局工作,,因工作便利,他有了接觸各類報刊的機會,。
1992年,,無意間看到一篇題為《集報——現(xiàn)代人的新追求》的文章,這篇文章中所講述的集報理念和各類報紙引起了周建華強烈的興趣,。于是他通過當時的報社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了遠在北京的作者馬振予,,向他請教集報的方法。馬振予熱心地教他收藏知識,,還多次郵寄,,贈送給他上百種報紙,這也成為了他的第一批收藏品,。
有了良師指引,,周建華在收藏的路上一發(fā)不可收拾,多年來,,他的藏品達到一萬多種,、三萬余份。這里面收集著大量與雷鋒有關(guān)的藏品,,其中200余份刊登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xué)習(xí)”題詞的報紙在收藏界屈指可數(shù),。
不遺余力“專一事”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報發(fā)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xué)習(xí)”,。1965年出生的周建華,是在“向雷鋒同志學(xué)習(xí)”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雷鋒因此成為他人生中第一個榜樣,。后來因為太過癡迷雷鋒精神,,1992年起,他開始收集關(guān)于雷鋒的報刊和物品,。
1994年,,周建華在趕年集時,碰到有人擺地攤賣舊報紙,,他認真翻看,,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份1963年3月5日的《陜西日報》,上面有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xué)習(xí)”的題詞,,這讓他如獲珍寶,。于是,他將報紙抱在胸前詢問價錢,,對方說不單賣,,想要的話得花20元錢將一摞報紙全買了?!爱敃r我工資一個月就100多元,,20塊錢確實太貴?!敝芙ㄈA短暫猶豫后還是狠心買下了所有報紙,,因為他一直想擁有一份有毛主席題詞的報紙。為保護這張陳舊且泛黃的舊報紙,,他將報紙裝在了塑料袋中,,每年在學(xué)雷鋒日前后拿出來和親朋好友分享雷鋒故事。
從報刊雜志,、連環(huán)畫,、宣傳畫、黑膠唱片,、磁帶,,再到印有雷鋒頭像或題詞的胸章、搪瓷杯,、果盤,、酒瓶、筆筒,、書包……大大小小的藏品已有上千件。不光收藏“自己看”,,周建華一有機會就會帶著自己的寶貝做展覽,,向大家講述雷鋒故事,傳承雷鋒精神,。
漫漫其路“忠一生”
30年來,,周建華在收藏上的花費少說也有數(shù)萬元,,而這期間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更是無法計算。剛開始收集報紙的時候,,因為沒有專門放報紙的地方,,只能在家中到處堆放,這讓他的家人無法理解,。面對家人的不解,,周建華沒有強硬地逼迫他們妥協(xié),而是選擇了智取,。
周建華知道,,想要讓家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接受收藏這項事業(yè),光靠說是不夠的,。最能打動他們的,,一定是他們通過收藏看到的、學(xué)到的東西,。果不其然,,在自己的潛移默化下,妻子和孩子不僅不再排斥收藏,,反而愛上了收藏,,并幫著他一起歸納整理。周建華對雷鋒藏品的癡迷不僅影響了家人,,生活在他周圍的人也都非常了解這一點,。只要有出差或者旅游機會,親朋好友們給他帶回來的一定是各類報紙,。
一路走來人在變老,、藏品在變舊,唯一不變的是周建華對于收藏那份炙熱的情感,。為將這些“寶貝”保管好,,他特意為每張報紙“套”上塑封袋,還專門在家中訂做了鐵皮箱,。每年3月5日前后,,周建華總會習(xí)慣性地把自己收藏的有關(guān)雷鋒的藏品拿出來,或公開展覽,,或在家中陳列,,用這一方式緬懷紀念這個可愛又可敬的人。
隨著雷鋒藏品越來越多,,周建華感覺臨時性的展覽已適應(yīng)不了雷鋒文化傳播和與學(xué)雷鋒活動的有機結(jié)合,。“我希望能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建成雷鋒文化展覽館,將這些藏品長期展覽,,讓老年人記著雷鋒,,讓中年人不忘雷鋒,讓年輕人認識雷鋒,,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他說,。
科學(xué)導(dǎo)報記者 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