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嫦娥石,、找到月壤水……在秋高氣爽的金秋時節(jié),月壤研究也迎來了大豐收,,一系列有關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繼發(fā)表,,人們對于距離我們最近的“鄰居”——月球的認知不斷得到刷新。
從2020年12月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1731克月壤樣品成功返回地面至今,,共計有4批50余克月壤樣品被分發(fā)至了100多個科研團隊,,研究范圍涉及月球地質演化歷史、月球資源分析等,。
正是透過這些細微,、不起眼的月壤,月球的神秘面紗正在被一點點揭開,。
“嫦娥石”真實顆粒CT掃描三維形態(tài)圖 ■ 新華社發(fā)(中核集團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供圖)
1,、挖掘月球的潛在價值
今年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lián)合宣布,,來自中核集團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核地研院)的研究團隊首次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新礦物,,并命名為“嫦娥石”?!版隙鹗币彩侨祟惏l(fā)現(xiàn)的第六種月球新礦物,,其單晶顆粒的粒徑只有10微米大小,不到一根頭發(fā)絲直徑的1/10,。
核地研院月球研究團隊牽頭人李子穎表示,,雖然“嫦娥石”所屬的磷酸鹽礦物在地球上很常見,但和“嫦娥石”化學成分一致的,,地球巖石中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這也證明了“嫦娥石”形成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不同于地球。通過對“嫦娥石”形成條件的研究,,可以倒推月球演化過程,,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意義重大。此外,,“嫦娥石”所含的高含量稀土是否具有開發(fā)價值,,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不僅是“嫦娥石”,,核地研院的研究團隊還首次成功獲得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氦-3的含量和提取參數(shù),。氦-3一直被視為未來重要的清潔聚變資源之一。而月球則是儲存氦-3的天然“倉庫”,。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樣品使用責任人黃志新介紹,,目前的核聚變實驗主要利用氘—氚反應來開展,但這種方式的核聚變會產生中子,,具有一定危害性,。而以氦-3為原料的聚變過程不會產生有害物質,并且反應釋放的能量更大,,堪稱是未來的完美能源,。氦-3雖好,但在地球上卻儲量極低,。氦-3的主要來源是太陽風,,由于受地球磁場和大氣的阻擋,能夠到達地球的氦-3微乎其微,。但與地球相反的是,,月球由于缺少大氣層保護,常年受太陽風吹拂,,月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資源,,且月壤中的鈦鐵礦對氦-3有較好的儲存作用,。種種因素都使得在地球上稀缺的氦-3,在月球上卻儲量驚人,。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曾估算,月壤中的氦-3含量可滿足長達萬年的地球能源需求,。黃志新表示,,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氦-3含量及最佳提取參數(shù)的測定,將為中國后續(xù)對月球氦-3資源的遙感預測,、總量估算、未來開發(fā)和經濟評價提供基礎科學數(shù)據,。
除了存在潛在能源外,,“渾身是寶”的月壤或許還有更多用途。今年5月,,我國研究團隊在詳細分析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的元素和礦物結構后發(fā)現(xiàn),,月壤中的一些活性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研究團隊以其為催化劑,,利用人工光合成技術,,借助模擬太陽光,成功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了氧氣,、氫氣,、甲烷、甲醇,。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進一步提出了利用月壤實現(xiàn)地外人工光合成的策略與步驟。該研究主要負責人之一,、南京大學教授姚穎方表示,,如果將月壤提取成分作為月球上的人工光合成催化劑,未來也許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陽能,、水和月壤,,便能產生氧氣和碳氫化合物,實現(xiàn)低能耗和高效能量轉換,,為建立適應月球極端環(huán)境的原位資源利用系統(tǒng)提供潛在方案,。同時姚穎方也指出,目前月壤的催化效率低于地球上可用的催化劑,,但研究團隊接下來將對月壤中的有效催化成分進行分離,、提煉,力求得到更好的催化效果,,并爭取實現(xiàn)地外人工光合成技術在未來航天計劃中的搭載試驗,,從而進行真實環(huán)境驗證,。
月壤樣品中的主要組成物質是輝石、斜長石和橄欖石,,而這幾種礦物恰恰都是探究太陽風成因水儲量的最佳載體,。
2、探尋月球水的真正成因
水作為生命之源,,是人類太空探索中始終繞不開的話題,。月球上有水嗎?答案是肯定的,。在過去的許多年間,,一系列觀測數(shù)據都間接地證明了月球上水的存在。但“聽說過沒見過”,,除了用望遠鏡或探測器遠遠給月球“相個面”,,證實其“命中有水”外,人類還沒有真的從月壤中直接發(fā)現(xiàn)水,。但就在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唐紅、李雄耀團隊發(fā)表的相關研究結果證實,,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礦物表層中存在大量的太陽風成因水,,為月球有水再添“實錘”。
水不會憑空產生,,那么月球上的水是從哪來的,?關于這一問題,科學界目前主要認為,,月球水可能來自月球內部巖漿或外部太陽風,,彗星、流星體和微流星體的撞擊,。但紅外光譜數(shù)據顯示,,整個月球表面都有水的分布,而月球上的水若來自月球內部巖漿或來自外部天體撞擊的話,,其在月球表面的分布將會十分不均,,這似乎無法解釋為何水會遍布月球表面。因此,,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風是月球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太陽風中含有帶正電的氫離子,當其不斷轟擊月球表面時,,其中的氫離子會與月表物質中的氧原子結合,,從而在整個月球表面生成羥基或水分子,這樣便可解釋為何整個月球表面都有水的存在,。
此次唐紅,、李雄耀團隊的研究便圍繞著月壤中的太陽風成因水展開,。研究團隊運用紅外光譜和納米離子探針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開展深入分析,其結果顯示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礦物表層中存在大量的太陽風成因水,,估算其水含量至少為17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這一數(shù)值顯著高于月球內部的水含量;并且分析結果還顯示,,月壤中水含量的差異主要歸因于測試深度的差異,,礦物中的水主要分布在極表層內,并且其氫同位素比值與太陽風的十分接近,,主要以羥基的形式存在,。這些證據全部有力證實了,太陽風質子注入就是嫦娥五號采樣地區(qū)月壤中水的主要來源,。
雖然整個月球表面都有水的存在,,但并不意味著月球上每個區(qū)域月壤的水含量都相同。一部分的太陽風成因水會在太陽的照射下“蒸發(fā)”,,還有一部分則會遷移并沉降到溫度極低的兩極永久陰影區(qū),經過漫長的地質活動后形成大量水冰,。而此次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研究結果也顯示,,由于月表存在翻騰作用,月壤顆粒暴露在太陽風中的時間不同,,導致了礦物中注入的太陽風質子總量不同,,進而也會致使不同區(qū)域月壤中的太陽風成因水含量不同。通過對嫦娥五號采樣地區(qū)月壤成熟度的測定,,結合此前遙感探測發(fā)現(xiàn)的月表中緯度地區(qū)太陽風成因水與月壤成熟度正相關這一現(xiàn)象,,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在與嫦娥五號采樣區(qū)有著相似月壤成熟度的月表中緯度地區(qū),,其月壤中的太陽風成因水含量應大致相同,。而在月壤成熟度更高的如風暴洋西北側高地,其月壤中的水含量可能更高,。這一看法不僅為未來月表水資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探索太陽系內其他無大氣天體,如水星,、小行星等表層土壤中的太陽風成因水的形成機制和分布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參考,。
此外,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能夠發(fā)現(xiàn)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采樣地點的獨特,。嫦娥五號的月壤樣品采樣地點位于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的東北部,,這里以前從未有人踏足,,與以往別國任務的采樣點相距甚遠,。而同位素定年結果更是表明,該區(qū)域月壤樣品的年齡約為20億年,,是目前獲得的最年輕的月壤樣品,。更為重要的是,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的主要組成物質是輝石,、斜長石和橄欖石,,而這幾種礦物恰恰都是探究太陽風成因水儲量的最佳載體。
嫦娥五號部分月壤樣本(人民視覺供圖)
3,、推演月球的來龍去脈
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行星,,月球地質活動的歷史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深入研究,,許多此前關于月球地質活動模棱兩可的問題,,如今有了更為清晰的答案。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徐偉彪及其行星化學科研團隊聯(lián)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對月球樣品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樣品中有極高含量的高鈦玄武巖。研究團隊據此推測,,嫦娥五號月球著陸區(qū)或曾有多次火山噴發(fā),。
徐偉彪表示,在目前所有收集到的月球隕石中基本沒有發(fā)現(xiàn)高鈦玄武巖,,這是因為鈦鐵礦處于月球淺層,,一般分布在月殼以下、月幔以上的區(qū)域,,而玄武巖是月球深處月幔物質經高溫熔融產生的巖漿噴發(fā)到月表,,冷卻后凝固而成的一種巖石。因此在正常情況下,,玄武巖中的鈦含量應該很低,。徐偉彪進一步解釋說,之所以會出現(xiàn)高鈦玄武巖,,可能是由于鈦鐵礦比重較重,,造成了月幔上重下輕的重力不穩(wěn)定結構,鈦鐵礦經過翻轉下沉到深部月幔,,經過熔融后,,與巖漿一起噴發(fā)出來,冷卻后被“封鎖”在了玄武巖中,。
研究團隊結合此前在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已經發(fā)現(xiàn)的低鈦,、中鈦月海玄武巖大膽推測,嫦娥五號著陸區(qū)歷史上至少發(fā)生過3次火山噴發(fā)活動。徐偉彪認為,,這一結論將為研究月球演化提供重要線索,,也有望解答月幔源區(qū)不同物質成分來源、火山巖漿形成的能量來源和月球晚期火山活動的精細時空分布規(guī)律等多項重要問題,。
如果月球上曾經有過如此密集的火山噴發(fā)活動,,那它們又是在何時停止的?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同樣給出了刷新過去認知的答案,。在此之前,,美國和蘇聯(lián)的月壤樣本,以及地球上的月球隕石研究都表明,,月球的巖漿活動至少持續(xù)到大約28億到30億年前,。
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國家天文臺主導,多家研究機構團隊聯(lián)合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展開研究,。他們利用超高空間分辨率鈾—鉛定年技術,,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玄武巖巖屑中50余顆富鈾礦物進行分析,確定其形成年齡約為20.3億年,,這意味著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將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停止時間向后推遲了約8億~9億年。
除了巖漿活動,,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研究也為我國科研人員“看清”太空風化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單顆粒樣品操縱、掃描電鏡形貌觀察,、聚焦離子束精細加工、透射電鏡結構解析等一系列分析方法,,獲得了單個嫦娥五號月壤顆粒表面的硅酸鹽,、氧化物、磷酸鹽和硫化物的太空風化作用信息,。通過與來自月球低緯度地區(qū)的美國阿波羅計劃月壤樣品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和阿波羅樣品的表層微觀結構特征沒有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這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月球中緯度的太空風化作用,,也為月球遙感光譜校正模型在月球中緯度的適用性提供了支撐。
今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系教授宗克清和汪在聰與合作者在嫦娥五號月壤化學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在2毫克和4毫克樣品消耗量的條件下,,對不同批次的嫦娥五號表取月壤中48種主量和微量元素同時進行了準確測定,并詳細討論了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均一性,、外來物質加入量以及著陸區(qū)玄武巖的成因,。
研究人員對兩批月壤樣品的7次分析結果揭示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在毫克水平上非常均一,與遙感預測值基本一致。除了極個別元素(鎳)外,,嫦娥五號月壤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與其中玄武巖玻璃和巖屑的元素含量高度一致,,表明嫦娥五號著陸區(qū)所在的風暴洋北部月海區(qū)域受到外來高地物質和KREEP(富鉀、稀土和磷的一種月球物質)沖擊后混入的量非常有限,。
該研究系統(tǒng)評估了嫦娥五號月壤的化學組成,,定量分析了月壤中外來物質的混入量,為認識月球年輕巖漿活動和后期改造過程提供了新的制約,。
延伸閱讀
中國人從月球“挖”來“嫦娥石”
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lián)合在京發(fā)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在發(fā)布活動上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其英文名為Changesite-(Y),。這是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核與航天跨行業(yè)、跨專業(yè)合作的一次有力探索,。
“嫦娥石”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首個月球新礦物,,也是人類發(fā)現(xiàn)的第六個月球新礦物。這次新發(fā)現(xiàn)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發(fā)現(xiàn)月球新礦物的國家,。
“此次系列新發(fā)現(xiàn)還帶動了新技術,、新方法的發(fā)展,推動了礦物學的進步,,為月球演化,、資源開發(fā)利用,以及未來深空探測等提供科學支撐,?!敝泻思瘓F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核地研院)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團隊負責人李子穎告訴筆者。
開展月球樣品科學研究是實施探月工程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經過激烈競爭,,核地研院獲批成為第一批開展月球樣品科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先后獲得了365克月球樣品,。
“嫦娥石”理想晶體圖■中核集團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供圖
根據研究計劃,,科研人員首先對首批50毫克樣品進行礦物學研究。
“我們對數(shù)十萬個平均大小僅10微米的月壤顆粒進行化學成分測定,,發(fā)現(xiàn)有一類微小顆粒的化學成分和所有已知礦物成分都不相同,,它的稀土含量特別高。經過反復查閱文獻,,結合多年的專業(yè)敏感性,,我們意識到這有可能是新礦物。”新礦物發(fā)現(xiàn)團隊成員,、核地研院研究員李婷告訴筆者,。
判斷是否是一個新礦物,有兩個必要條件: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于是,,李婷和團隊成員立即著手測定結構。
然而,,這一新礦物是一個10微米左右的顆粒,,和輝石交互共生,無論是實驗手段還是后期數(shù)據處理都沒有辦法把輝石剔除干凈,,因此一直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構數(shù)據,。
一個多月后,核地研院申請到第二批月壤樣品,。團隊統(tǒng)計了樣品靶上超14萬個顆粒,,又找到了一些新礦物的蹤跡,但有希望測到單晶結構的只有一顆,,而且裂成了三小塊,。最終團隊使用聚焦離子束電鏡切出了一顆10×7×4微米的純的單晶顆粒,然后將顆粒轉移到單晶衍射儀上收集衍射數(shù)據,,最后解譯出了晶體結構,。
隨后,團隊對其進行了拉曼光譜分析,、晶體光性描述,、物理性質計算等,通過系統(tǒng)詳盡的礦物學研究,,最終成功確定其為一種從未被發(fā)現(xiàn)過的磷酸鹽新礦物,,為致敬中國航天和深空探索事業(yè),核地研院將其命名為“嫦娥石”,。
“嫦娥石”發(fā)現(xiàn)于嫦娥五號月壤的玄武巖碎屑中,是新的磷酸鹽礦物,,屬于隕磷鈉鎂鈣石族,。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空間群R3c,,呈微小柱狀,,伴生礦物有鐵橄欖石、單斜輝石,、鈦鐵礦,、鈣長石、斜鋯石、方石英,、隕硫鐵和玻璃等,。
2022年8月,國際礦物學會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全票通過了“嫦娥石”申請報告并頒發(fā)批準函,。
科研團隊全面研究了嫦娥五號月壤顆粒的形貌特征,,獲得了嫦娥五號月壤顆粒的典型形貌特征,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對數(shù)十萬個月壤顆粒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他們獲得了嫦娥五號月壤的礦物組成,為研究月球演化和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撐,。
“系列成果的取得,,是我國核科技實現(xiàn)自立自強的重要體現(xiàn),但成果來之不易,,過程非常曲折,。”核地研院副院長陳亮表示,。
月球樣品珍貴稀少,,必須用好每一個顆粒、確保極低的樣品損失量,,這考驗著科研人員的耐心和技能,。
李婷回憶,最難的是挑選月球樣品,,由于不允許引入外來“污染”,,只能靠針尖和顆粒之間摩擦產生的一點靜電吸附住樣品。他們經常用針尖推著樣品在玻璃片上來回跑,,就是取不起來,,每每這時既絕望又崩潰,但也只能深呼吸,,穩(wěn)住崩潰的情緒和僵硬的肩膀一遍遍嘗試,。
“這些顆粒中,小的不足頭發(fā)直徑的1/100,,大的也只有一根頭發(fā)粗細,,跟它們死磕了兩個多月,終于完成了挑選任務,,實驗計劃如期完成,。”李婷說,。
稱重也需非常精確,。黃志新介紹,,分取使用的天平是百萬級天平,可以精確到0.001毫克,。
“最困難的是要準確稱取數(shù)份0.1毫克樣品,,舉個例子,一顆綠豆大約600毫克,,相當于我們需要取1/6000顆綠豆,,手稍稍抖一下就超量了。每個空樣品槽稱三遍,,放入樣品后再稱三遍,,以確保稱量準確?!秉S志新說,。
星空浩瀚無窮,探月研究開啟新篇章,?!斑@是一條相當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無論經費,、時間,、精力,所有的投入都必然是有限的,,而唯一無限的是科學家的好奇心,。”李子穎說,。
據了解,,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國家航天局已完成四批152份共計53625.7毫克的月球樣品發(fā)放,,有33家科研單位的98位申請人通過申請。第五批月球樣品正在評審,,后續(xù)按程序發(fā)放,。
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中核集團等多家單位獲批承擔月球樣品研究工作,國外科學家,、留學生也參加了聯(lián)合研究。目前已在巖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給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xiàn)“零能耗”的地外環(huán)境和生命支持系統(tǒng)帶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