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覆蓋在臨縣紫金山上,,曲折綿延,、山勢橫亙,、主峰峭立,,山形如同人的手掌一般,將游客置入掌中,。2月5日,,一路長驅(qū)直上,記者站在紫金山的山頂,,冷風(fēng)拂面,,環(huán)顧這山間人們已被雪山環(huán)抱。主峰海拔高達1757米,,白云在山間繚繞,,放眼望去云霧朦朦,好似人間仙境一般,。紫金山的名字,,在臨縣是家喻戶曉。如果說,,湫水河是臨縣人的母親河的話,,紫金山就是臨縣人的父親山了。
站在這神奇的山頂,,向四周眺望,,正西方是大肚山的高大身姿,大善寺在山巔如插天中,。北邊是太平溝從西向東流去,,皚皚白雪覆蓋了一切,正東邊是紫金山諸峰一字排開,。最引人的是南邊,,從西南到正南,再到東南,,百里范圍之內(nèi),,都是低于紫金山300米以外的低山,它們?nèi)缤瑖灞P上的棋子,,一直排列到黃河邊上,。在這里體驗居高臨下、獨立寰宇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昔日那些高山峻嶺都失去了威風(fēng),,它們都在紫金山下五體投地、俯首稱臣,,遠遠看去,,它們是那樣渺小,就算俯首帖耳地?zé)o可奈何,。
經(jīng)過后期修繕,,紫金山通往山頂?shù)穆芬呀?jīng)變成了石材鋪就的階梯,相比于原來的山路,,兇險程度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山體陡峭,階梯修建得也非常峭立,,讓眾多游客體力不支,,迫不得已半山腰停留小憩。
紫金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可謂軍事戰(zhàn)略要地。相傳,,東晉時羯人石勒曾據(jù)此山為壘,。山頂部有座古廟,俗稱大王廟,,也叫石勒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該廟建有升水殿,,左右壁間有風(fēng),、雨二穴,風(fēng)穴封閉人不敢開,,雨穴遇旱有水滴,,為臨縣之契機,。
石勒是一位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毛澤東主席曾贊揚他是亂世英雄,是個厲害的角色,,很有軍事才能,堪比大漢開國和中興皇帝劉邦,、劉秀。對于魏晉南北朝,,漢唐之間那個長達300多年的亂世,,中華大地曾經(jīng)先后出現(xiàn)的五胡十六國,紛紛在歷史舞臺上展露崢嶸,。三國時代被晉朝所統(tǒng)一,,但是這個短暫的統(tǒng)一王朝很快就爆發(fā)了“八王之亂”,而更大的危機,,潛伏在這個帝國中,。漢末三國混戰(zhàn),草原上的少數(shù)民族大量內(nèi)遷,,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羌,、氐,史稱“五胡”,?!拔搴边M入中原地帶以后,和漢族人混居在一起,,恰逢亂世,,就紛紛聚眾反叛朝廷,整個北中國陷入混亂之中,。公元304年,,竄入山西的匈奴人劉淵舉起反晉大旗,建立了“漢國”,。此時正在山西武鄉(xiāng)的石勒,,也加入了劉淵反晉起義。石勒是遷入山西的羯族人,,出身卑微,,是部落的奴隸,他身材偉岸,,戰(zhàn)功卓著,,很快就在前趙大軍中當(dāng)上了將軍,石勒利用與劉淵聯(lián)合反晉的有利條件,南征北戰(zhàn),,擴充自己的實力,。劉淵的后繼任劉曜滅晉建立前趙。石勒公開與劉曜決裂,,自稱趙王,,公元330年,石勒滅前趙稱帝,。史稱后趙,后趙曾一度成為中國北方最強大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疆域橫跨遼東,、河套、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淮。
石勒大軍與劉曜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曾駐軍于紫金山,,當(dāng)時正值臨縣大旱,百姓饑寒交迫,,石勒軍隊軍紀嚴明,,禁止士兵搶掠百姓財物。石勒命令士兵采集榆錢,,摻小米熬成“錢錢飯”,,賑救災(zāi)民,使當(dāng)?shù)厝硕冗^了災(zāi)荒,?!板X錢飯”的習(xí)俗延續(xù)至今。這件事情讓淳樸的臨縣老百姓感念至今,,此后,,人們就在紫金山上建了大王廟,以紀念這位從奴隸到皇帝的草根英雄,。
紫金山百級石梯,,跨度陡峭,使人感受到石勒創(chuàng)業(yè)之辛勞艱苦,。而站在大廟前,,側(cè)視紫金山山體,仿佛看到石勒軍隊的將士們正在整裝肅立,隨時準備出征,,改寫歷史,。
當(dāng)?shù)卮迕窀嬖V記者,原來的大王廟已毀,,神像也均被搬走?,F(xiàn)在的廟宇是臨縣的企業(yè)家王鐵兒耗時數(shù)年,耗費千萬元,,重新修建,,又使石勒大王廟重見天日。
紫金山之妙,,妙在它是“一覽眾山小”的風(fēng)水寶地,,妙在它蘊含著一段塵封的光輝歲月。站在紫金山頂,,回味歷史,,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在這里,,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方寸之間留下的都是光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