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工具從小木箱換成大書柜,,再發(fā)展成一排排整齊的書架,;藏書由小人書到專業(yè)書,地方文獻到國學著作,,現(xiàn)有藏書量已有11000余冊,。他就是晉城市陽城縣小有名氣的藏書愛好者王健民,由于老家在澗水河畔上的臨澗村,,情牽故土的王健民將書屋命名為“澗水書閣”,。
8月31日,記者走進王健民家里,,好似走進了一個小型圖書館,,上萬冊書籍有序排放。翻開每一冊書里都能看到他自己設計的藏書印章,,記錄著購買時間,、來源和序列號。3年前,,王健民被陽城縣委宣傳部等四部門授予“書香家庭”,。王健民表示,今后的目標是把“澗水書閣”辦成全縣乃至全市有影響力的地方文獻藏書館,,實現(xiàn)5萬冊藏書的目標,。繼續(xù)收藏本土作家作品,力爭把“澗水書閣”辦成陽城讀書人的溫馨家園,。
藏書起源于讀書和愛書,。“我上小學時,,正好是鼓吹‘讀書無用論’的年代,,那時可以說是一書難求?!北M管身處那樣一個年代,,王健民的父親不僅鼓勵他讀書,還想方設法給他弄回來一些舊報紙,、畫報,,甚至是殘卷小說。王健民將它們視若珍寶,,小心翼翼地保存在簡陋的木質小書箱里,,還在自己裝訂的32開小本子上登記和排序,這便是他藏書的雛形。
只要碰到心儀的好書,,王健民都會毫不猶豫收入囊中,。即便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他都會把寶貴的一元壓歲錢用來買書,。王健民回憶說,,“我買書最貴的花費有過3500元一次,也有300元買一本書的經歷,?!?/p>
在多年的藏書經歷中,王健民有幸接觸和認識了一些藏書界的朋友,,并且進行不定時地交流和探討,。多年來,他之所以能夠不斷拓展藏書范圍,,擴大藏書規(guī)模,,一方面是受了藏書同行的影響,另一方面得益于和類似晉城陵曹閣一樣的藏書同行經常交流,,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2020年起,,王健民利用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場所調查機會,,足跡踏遍全縣15個鄉(xiāng)鎮(zhèn)300多個行政村。3年間,,他進一步加深了對基層村情民情的了解,,獲得村委、村民,、寺廟饋贈有關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書籍數十冊,。除此之外,他還撰寫鄉(xiāng)土作品,,多年來始終傾情史海探究,,依托藏書,挖掘未知,,通過鄉(xiāng)村走訪和堅持不懈地閱讀交流,,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撰寫了數十萬字有關鄉(xiāng)土文化方面的文章,。
王健民說:“閱讀推廣不是一朝一夕的小事,,尤其在人走村空、只剩部分留守老人的山村,,更需要腳踏實地深入下去,,扎根基層,用喜聞樂見的方法和手段,科學引導村民學習和掌握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幫助村民致富,,達到振興鄉(xiāng)村的目標?!?/p>
科學導報記者 楊洋